1.1 水產品生產現狀
“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食品安全是關系人類健康的關鍵所在。近些年來,國內外相繼發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瘋牛病”、“禽流感”、“蘇丹紅”……,這些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問題,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空前的擔憂和關注。
長期以來,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國際上通用的方法是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GMP(良好加工操作規范)及ISO9000。這些技術主要是對食品的生產、加工環境進行控制,以保證食品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免受可能發生的生物、化學、物理因素的危害,將可能發生的危害消除在生產過程中。但是,這些技術不能對那些在流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監控,準確、快速地找出根源所在,從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對人們健康的損害,并明確相關主體的責任。因此,對食品從生產到消費的供應鏈全程進行追蹤,并在發生問題后進行追溯,就成為監控食品安全,保障消費者健康的必要手段,而這也是廣大消費者期望所在。
物聯網技術已經被列入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突破領域。通過物聯網技術,有效監控水產品養殖信息及加工流通環節,優化投入,實現高產、優質,保證產品安全和可追溯,已經成為各地發展現代水產品養殖加工的重要趨勢之一。用物聯網技術改造、裝備水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是實現水產品生產加工行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開展物聯網技術在水產品生產加工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實現養殖加工過程的智能化控制、科學化管理、信息化服務、全程化追溯,對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水產品產量、質量和安全性,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和廣大消費者的健康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溯源系統建設對多方均有利:
(1) 消費者:快隨時隨地使用手機掃碼查看產品詳細信息;
(2) 管理機構:促進消費者等對虛假信息進行舉報,有效完善對食品質量、假冒偽劣商品的監測管理;
(3) 企業:可利用二維碼對自身及產品進行更多的宣傳活動,提高企業公信力,從而提升銷售業績。
1.2 水產品追溯建設目標
一個完善的水產品質量追溯監管系統應該至少包含以下四個部分:即標簽打印系統、數據存儲系統、數據采集和傳遞系統、信息查詢系統,包括水產品追溯監管系統、水產品工作站系統、前臺溯源網站查詢系統等。目前,各國應用了以下技術對水產品進行標志:條形碼技術、RFID 技術、DNA 識別技術以及虹膜識別技術;使用條碼識讀設備、RFID 天線等實現數據采集.采用電子表格交換、電子郵件、物理電子數據支持介質及確切信息輸入等方式實現數據傳遞。
目前系統中系統架構多數采用C/S 或B/S 模式,但是單一采用C/S 或B/S 模式有其不足之處。C/S 模式的系統只適用于局域網而且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去對客戶端進行維護和升級;而B/S 模式的系統運行速度較慢、數據不安全,對硬件的操作性較差。本系統是基于C/S 和B/S 混和模式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的集成方法.
目前廣泛應用的RFID技術、條形碼技術及其他如數據庫和組件等技術,將標簽打印、數據存儲、數據采集和傳遞、信息查詢四部分進行有機集合以實現對水產品生產全過程進行管理,實現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
近年來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安全事故頻繁發生,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如何能保證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做到養殖、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的信息準確。針對這種情況 推出了二維碼查詢客戶端及水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系統,對養殖、生產、加工、儲藏及零售等供應鏈環節的管理對象進行唯一標識、并相互鏈接。一旦水產品出現安全問題,可以通過這些標識進行追溯,準確地縮小水產品安全問題的范圍,查出問題出現的環節,甚至可追溯到水產品的生產源頭。
質量追溯就是在養殖、生產、加工、物流運輸、銷售過程中,每完成一個重要工序,都記錄其基本操作信息、檢驗結果及存在問題,記錄操作者姓名、時間、地點及情況分析,并采用移動偵測的形式,完整記錄操作者操作記錄,形成完整的生產加工檔案,后續可查,為水產品質量安全實現可追溯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利用條碼技術,對物料、半成品/產品等進行條碼識別,工藝作業自動記錄等信息化技術手段,來進行防錯、監控、實時分析和追蹤等,實現產品生產和質量追溯。在生產中可預防、發現和及時改正錯誤,事后也可以對產品進行追溯,清晰查詢到產品的真偽、去向、存儲、生產記錄等信息,分析不良產品產生的原因。通過在生產基地應用便攜式農事信息采集系統,實現生產履歷信息的快速采集與實時上傳;通過在生產企業應用水產品安全生產管理系統,實現有機生產的產前提示、產中預警和產后檢測;通過將各生產企業數據匯集到園區管理部門,構建追溯平臺數據庫,實現上網、二維條碼掃描、短信和觸摸屏等方式的追溯,從而保障水產品質量。
1.3 水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及流程建設
1.2.1、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
水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逐步建立水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各個環節登記制度,為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創造條件。水產品生產基地、加工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建立水產品生產檔案,記載使用農業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及漁業病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加強產品監測,并建立產品合格把關制度,完善不合格產品的處理措施。對產出的水產品要建立完善的質量追溯制度。水產品進入批發市場、儲運各環節要有追溯記錄,水產品銷售者在購進水產品時應當索要水產品質量合格證明,并向水產品購買者出示有關水產品質量的證明,實現水產品生產記錄可查、產品流向可追蹤、質量安全責任可追蹤的目標。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保障水產品從生產到流通全程可追溯。
1.2.1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流程示意圖
質量可追溯系統包含兩層含意,一方面是質量相關信息的跟蹤,即對于水產品生產過程中主要環節的信息進行記錄存檔;另一方面為質量危害的溯源,即能夠根據產品生產記錄信息逆向追溯到產品危害來源。水產品可追溯系統涉及多個主體,包括水產品生產商、加工商、銷售商和消費者。產品的相關信息在可追溯系統各個節點被采集,并在上述主體之間流動,形成了追溯流程。各主體具有不同的特點,要實現信息的有效采集與傳遞,針對不同的主體系統應具有不同的體系架構,采取不同的數據采集與傳輸方式
1.4 水產品質量追溯系統解決方案
1.4.1總體架構
總體架構一共包含三個部分的內容:
? 應用層:水產品質量追溯養殖子系統、水產品質量追溯存儲初加工子系統、水產品質量追溯深加工子系統、物流銷售子系統、水產品質量追溯質量追溯監管平臺
數據庫層:農戶信息數據庫、地塊信息數據庫、田間管理數據庫、采收信息數據庫、檢驗信息數據庫、倉儲信息數據庫、水產品初加工信息數據庫、水產品深加工信息數據庫、運輸銷售數據庫
數據硬件采集層:環境信息采集、地塊信息、養殖戶信息采集、投入品信息采集、工作人員手持終端農事活動確認,視頻監控拍照。
水產品質量追溯質量追溯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建設內容:
(1)基礎軟硬件設施:主要由實現數據存儲、管理、計算、交換的物理設備組成。
(2)水產品質量追溯質量追溯數據與應用支撐平臺:應用支撐平臺位于基礎軟硬件設施之上的基礎軟件平臺,應用支撐平臺由提供開發通用開發組件與集成環境的應用開發平臺,實現上下層數據交換功能的數據交換平臺,支撐車輛、貨物和人員管理功能的運輸銷售平臺以及通用的感知設備、服務應用終端的管理平臺組成。
數據庫是平臺建設的核心內容,通過分布式數據庫系統實現水產品質量追溯養殖、水產品質量追溯采收、水產品質量追溯檢驗、水產品質量追溯加工、水產品質量追溯銷售等數據的集中管理、分類存儲和分級共享,是整個平臺的數據源。
(3)應用層:應用層主要是各個水產品質量追溯應用系統,主要實現平臺的具體業務功能,為水產品質量追溯養殖企業、水產品質量追溯加工、檢驗人員、物流運輸、銷售人員、消費者等最終用戶提供應用服務。將水產品質量追溯應用軟件系統統一部署在服務器上,用戶只需擁有能夠接入互聯網的服務終端,即可隨時隨地使用服務。